又是一年“团圆节”,民俗专家话中秋

丹阳日报 2022-09-10 11:03

    

图为教师新村社区“月圆中秋”活动现场。记者 陈晓玲 通讯员 夏萍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俗称八月半,也称团圆节。又到一年月圆时,人间团圆、家庭团聚之礼显得尤为重要。中秋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而这些也赋予了在外游子更加浓厚的思乡之情和举家团圆的重要意义。自古以来,各种风俗、仪式更是赋予了中秋与众不同的“气质”。那么,丹阳人都是怎么过中秋节的呢?

“皓月当空,庭院八仙桌上,摆满各式鲜果,当然少不了月饼。”我市民俗专家韩梦庆老先生介绍,“过去,一到中秋节,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会蒸饼迎中秋。在我小的时候,月饼可不是现在这样的,更多的都是自家蒸出来的。”

韩梦庆介绍,所谓蒸饼,也称笼饼,是用蒸笼蒸熟的食品。月饼就是专门为中秋节制作的蒸饼,美其名曰“月饼”。我国食品工业落后,现代“苏式”“广式”月饼,起步较晚。抗日战争时期,中秋节前,南货店(今称“食品店”),生产苏(州)式月饼,市上没有广(州)式月饼;饭店,一笼一笼蒸饼,生意特别火红。有钱人家赶时髦买苏式月饼,缺钱人家贪便宜只购食蒸饼。

农村中,农历八月十五日,家家户户特别忙碌,忙于做蒸饼。蒸饼为圆形,用木制的压模,将包上芝麻白糖,或脂油豆沙馅的饼,放进压模一压,使饼上压印出“花好月圆”“欢度中秋”等字样来,再入笼蒸熟,即成。

《吕城镇志》载:“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大多数人家做蒸饼,蒸饼不同于包子,它是扁圆形,俗称月饼。”八月半是大节,民谣曰:“一捋一把汗,全靠端午、八月半。”《麦溪人文录》一书也载:“八月半,每家每户用糯米粉、芝麻白糖馅做蒸饼祭月。”

“现在的中秋节,只有吃月饼这一种习俗了。在我小的时候,除了吃月饼,还有供月的习俗。仲秋时节,天气清凉,碧空万里。皓月当空之时,家家设香案供鲜果祭月。供月用的鲜果都是我们采来的,快到中秋节时,我们这些孩子便会约着去乡下采摘菱角、野甜瓜等,只要是当季的鲜果,我们都会采摘回去,大约有几十种。”韩梦庆告诉记者,供月这一仪式是需要客观条件的。首先,得在露天进行。一些人家没有庭院或是天井,便无法供月;其次,既然是供月,那天上得有月亮,遇上下雨天,供月便也不能进行。“不过,有意思的是,这几十年来,中秋之夜很少下雨。”韩梦庆告诉记者,后因历史原因,供月这一习俗在丹阳渐渐消失了。

据《丹阳县志·风土》载:“八月十五为团圆节,食月饼,亲戚互相馈送。”是夕,家家置酒宴乐。夜深设香案,陈果品,拜月宫。城内民俗:当夕阳西下,就将八仙桌放在庭院或天井,摆上月饼、应时鲜果(藕、菱、野甜瓜等)。晚饭后,在供桌上点烛烧香,家人朝月叩拜。祭祀结束,全家人坐在月光下,吃食供品,听长辈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供月、赏月、咏月风俗今已不多见,但中秋食月饼、馈赠月饼之俗,却盛于古俗,可谓“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古月今月本一样,今人古人俗不同”。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