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增强科技创新第一动力
持续增强科技创新第一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重要讲话引起热烈反响
本报记者 魏郡玉 通讯员 孙钧慧
万物葱茏的七月,正是踔厉奋发好时节。
7月5日至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江苏要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在我市科技界引发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走求实扎实的创新路子,锚定“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聚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以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为主题,围绕丹阳“四大优势”与“五大特色”,扎实推进“十大工程”,全面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把科技创新打造成为丹阳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22~2023年,我市有这样两份荣誉引人瞩目:其一,以“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主题”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全省仅9家;其二,被省政府办公厅表彰为2022年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地区”,全省仅6个(县、市、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这一鲜明指向,令科技企业深感振奋。琦瑞科技是一家专业从事研发、生产各种电池机械自动化生产线等非标设备的公司,是机械设计与制造的综合性企业,是国内碱性锌-二氧化锰电池生产设备制造规模最大企业和技术领军企业,工艺水平和生产速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许多生产线已替代了进口。在2023年度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试点立项项目中,琦瑞科技(江苏)有限公司申报的原电池智能制造成套装备标准化试点项目名列其中。
“作为国内最大的碱性电池制造商,我们的无人化生产线每分钟可以生产800只碱性电池,填补了国内空白。”琦瑞科技董事长吴国平在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后深受鼓舞,同时感到身上有着沉甸甸的担子,“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没有科技现代化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将紧紧扭住科技自立自强不放松,不断推进产品创新升级,持续打造产品的正向开发能力,取得更多突破,创造更多成绩。”
超力电器突破热泵空调“卡脖子”技术,成功转型新能源汽车“赛道”;明月镜片自主研发足以对抗高寒环境的近视太阳镜片,为珠峰测量登山队登顶保驾护航;常诚车业打造全国首个5G智慧工厂项目,为汽配行业“智改数转”树立标杆……我市率先探索以龙头企业牵头、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形式,打造超力电器热管理系统联合创新中心、明月视光学联合创新中心等7家省级创新中心,聚力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创新力量,显著缩短关键技术从研发到市场应用周期,促进了一批科技企业快速成长。
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江苏工大金凯高端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瑞扬更加明确了今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总书记强调,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工大金凯将坚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立足自身专业优势,不断突破技术难关、研发新设备,为擦亮‘丹阳眼镜’这张城市名片贡献力量。”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蓄势崛起
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也尤为重要。对此,我市制定出台了《丹阳市创新型企业培育实施办法》《丹阳科技小巨人培养计划实施方案》,积极构建以创新型领军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生力军的梯队型科技企业培育体系。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跃升至363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600家、培育省创新型领军企业4家。近两年,全市纳税前200强工业企业60%以上是创新型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50%以上。
天工工模具钢亚洲产量第一,恒宝股份成功进入数字人民币应用供应链……在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大健康等产业领域,我市通过“平台+载体+项目”,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其中,由我市本土企业研发的千吨级碳纤维、镍基高温合金、无创呼吸机、多作物联合收获机等30多项产品和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160多项技术和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涌现第二代高铁接触网悬挂智能检测装置、高速列车车轮制动盘等10多个全国“唯一、第一”产品,形成了一批具备竞争优势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总书记的期望就是我市的发展方向。”市科技局局长蔡飞告诉记者,今年,我市扎实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实施高成长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计划和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完成2023年度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组织开展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截至6月底共有249家企业参评,其中223家已评价通过。下半年,我市将聚焦“4+3+1”产业链,实施5个以上市本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集成优势资源推进重大战略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制约产业自主可控的重大瓶颈。
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这让江苏泰科微通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勇倍感振奋。今年,由该公司牵头负责、华南理工大学参与的“B5G/6G毫米波基站阵列天线”获2023年度省工信厅“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工程化攻关”项目资助,该项目开发覆盖27GHz和39GHz双宽频的高增益256单元密集阵列天线,应用于5.5G毫米波宏站及微站并支持未来6G演进。“我们公司就是企业和高校深入推进移动通讯产学研合作的生动实践,良好的产学研合作给企业技术创新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丁勇说,“公司与哈工大、华南理工及江苏大学等高校围绕前沿技术展开合作,2022年度研发投入占比9%。”
近年来,我市强化政策引领,深化校企协同创新,着力打通高校与“专精特新”企业深度融合通道;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密切合作,开展协同创新,整合优势资源,今年上半年先后赴上海、北京、深圳、成都、温州等地开展了多次产学研交流活动;同时,制定出台了存量企业转型升级、“丹凤朝阳”人才计划等系列扶持政策,创新成果逐步显现。全市累计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6家、省联合创新中心7家;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60余个高校院所建立全面合作。
“创新图强一直是我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要充分发挥‘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和‘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创新突破’的先发优势,全面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蔡飞对丹阳科技创新方面的发展满怀信心,他表示,科技部门将进一步浓厚创新氛围,提升“丹凤朝阳”人才计划的集聚力和影响力,鼓励引导各层次人才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攻克一批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难题,全力攀登创新高峰,奋力打造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迭代升级的国家级创新型县(市)新样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