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社区的善治之路
百家融媒体“枫桥经验”60周年调研行②|“零信访社区”高楼的善治之路
诸暨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宣浩军 应柳漪 胡正涛 蔡建夫 本报记者 何巍 周德传 陈静 王晶
20年里,开发区高楼社区先撤村后建居,辖区内3个住宅小区5个自然村,居住户2300余户,常住人口近8600人,涉及拆迁的土地面积高达26万平方米;位于开发区北大门,紧邻高速公路入口处,落户企业40余家,其中重点企业5家,每天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却一直保持着零事故、零案件的纪录。
丹阳市经济开发区高楼社区居委会
华丽转身不忘初心
蓝天白云映衬下,一排排商品房鳞次栉比,一座座现代化标准厂房错落有致,很难想象,20年前这里还是老旧的矮房子。2004年,当原圣昌村、黄金塘村、高楼村合并,老一辈人一致认同保留“高楼”这个村名,高楼社区居民丁一鸣说:“那时盼着家家户户都能过上好日子。现在,梦想成真了。”
在上世纪90年代初,高楼是个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落后村,水不通、灯不明。1994年,退伍回村创业的丁金平被村民推选为村支书,高楼开始蝶变。
丁金平关掉家里企业,自己垫资7万元,发动村民集资,游说在外经商的乡贤捐款,完成了村道硬化、绿化工程,成为开发区北部第一个通上自来水的村子。随着沪宁高速公路大泊出口建成,丁金平又瞄准毗邻大泊出口这一区位优势,带领党员干部一起建园区、盖厂房,引进外来企业家投资办厂,慢慢积累资金,走上致富道路。
高楼社区集体收入在2021年就达到700万元,人均年收入46000元。丁金平告诉记者:“致富的本意就是让大家过上好日子,所以社区发展的成果一定要惠及于民,让居民处处感受到来自社区的贴心关怀。”近年来,高楼社区每年用于医疗救助、困难群体帮扶、老年人意外保险、尊老金等民生改善的经费,达到100万元。先后帮助5名年轻党员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办起经济实体,培育远程教育科技示范户2户,指导村民发展了养殖业、压塑、铜材加工、眼镜销售、镜片加工5个致富项目。
为给社区干群打造活动中心,高楼社区把办公用房压缩到最小,在中心设置了校外教育辅导站、志愿者服务站、法制惠民站、“三色”妇女微家、民兵营、青年学习社、书画社、文体活动中心、石榴籽活动中心(专供社区外来少数民族群众活动)等。仅今年暑期,已为数百名学生提供禁毒、用电、防火、交通、环境等科普教育。
“三个一”治理结出硕果
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到富;本地居民,从传统农民到社区市民,大变革中怎能没有矛盾,不出纠纷?
丁金平认为:“关键在于问题发生前,如何有效预防;发生了,如何快速及时解决。”为此,高楼社区党委聚焦老百姓需求,以“社区的工作位置就是老百姓家里;社区的考核标准就是老百姓问题的办结率;社区的评价标准就是老百姓的点赞”为准则,探索出“三个一”社区治理工作法,深耕社区“责任田”。
首先,织密“一张网格”,实现“有问题早发现,有矛盾纠纷早处理”的化解目标。按照听民情、顺民意、解民忧、护民安的要求,高楼将2300多户居民细化为20个网格,推行“七位一体”(计生、社保、维稳、综治、信访、法治、民生)网格化管理模式,形成社区干部担任网格长,网格长联系党员骨干,党员骨干联系群众的包片包责模式,不留空白,掌握民情。
其次,筑强“一座堡垒”,让群众遭遇突发事件时能找到可求助的对象。高楼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160多名党员为主体,进步的社区青年、热心家乡发展的离退休干部为补充的16支志愿者服务队。每月摸排居民和企业的服务需求,设置为民送暖岗、企业服务岗、环境整治岗、拆迁监督岗、治安巡逻岗等,请志愿者根据自身实际认领,切实帮助群众解决难题。
第三,唱响“一台文明大戏”,全面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丰富居民生活,形成良好民风。如开展“乡贤”评选,把成长于乡土、奉献于社区的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现代“新乡贤”请上“道德讲堂”,在社区掀起“颂乡贤、学乡贤、做乡贤”的热潮。
高楼善治之路的启示
过去几年的城市化进程中,高楼的人口结构和城乡结构都经历了深刻调整,在各种不确定因素中,高楼能保持近20年的零事故、零案件纪录,令人钦佩,给人启示。
启示一:做任何事,心中要装着老百姓。拿最容易出现矛盾纠纷的拆迁工作来说,这20年里,高楼辖区内涉及拆迁的有几百户人家,总面积超26万平方米。但每次,总是提前完成安置任务,没有一例“钉子户”。“我们很相信社区,相信他们会公平、公正,一碗水端平。”丁一鸣告诉记者,拆迁征收时,社区干部会提前深入每个居民家庭,听大家的诉求,问大家的难处,帮着对接征迁组,为村民争取应得的权益。在村集体收入得到稳定的保障后,2018年,高楼成立了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完成农村集体股份制改革,实现了“股权量化、还权于民”。从2019年开始,社区股民每年可以从村集体所得中分红,分红的总金额达六七十万元。
启示二:选好“领头雁”很重要。丁金平是一名退伍军人,也是一名“有思想”的党委书记。他做书记30年,不但把军队的一套管理制度引入社区管理,还远赴诸暨学习“枫桥经验”,把“枫桥经验”的精髓运用到基层治理中,同时紧跟形势,把乡村振兴等发展理念纳入社区建设规划。这些年,社区建工业园搭平台、招引企业入驻高楼,让当地百姓不但有集体股权分红,还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和创业,与社区实现共同致富,干群关系越来越和谐。高楼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丁金平这个出色的“领头雁”。
启示三:要想群众不“上访”,干部就要多“下访”。“如果平时不用功,问题发生了临时抱佛脚,说破了嘴皮子,群众也不信任、不理解、不支持。”丁金平这些年通过和群众打交道,悟出一个道理:功夫要用在平时。对此,他倡导社区干部要“三勤”:腿勤、嘴勤、脑勤。丁金平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常态化走访村民,村里的犄角旮旯他都摸得一清二楚。在他的带领下,走访居民成了高楼社区干部的铁律,大家通过民意走访、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建议,通过党员联户、党员志愿服务等方式,及时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和困难,吸收好的意见和建议,实现了“群众动嘴、党员干部跑腿”的常态化。在高楼,哪家有人得了重病缺钱治疗,哪家孩子交不起学费,社区都很清楚,会第一时间提供帮助。“村干部把我们的事当做是自家的事来干,我们也要把村里的工作当成自己的事来支持!”村民们说。
【见证者说】
“枫桥经验”对社区治理很管用
开发区高楼社区党委书记 丁金平
我年轻的时候就知道“枫桥经验”。1982年当兵,我最敬爱的营长是个诸暨人,让我对诸暨和大名鼎鼎的“枫桥经验”特别关注。1985年退役后回乡创业。1994年10月,在村民的支持下选为丹阳市经济开发区高楼村党支部书记。真正把“枫桥经验”作为乡村治理手段引入社区的,大约在2000年,那时丹阳建设开发区,高楼因征地拆迁,“民”改“居”,各种矛盾凸现。我们重视通过引入“枫桥经验”,打造和谐社区。
我曾经去诸暨学习寻访过“枫桥经验”。那是2018年,丹阳开发区希望高楼社区能总结一些自己创新实践“枫桥经验”的做法,在丹阳进行推广。于是,我们决定到诸暨实地走访,看看自己和全国先进有什么差距,今后可以在哪些方面再发力。
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枫桥人的精气神非常好,整个社会非常和谐;二是办公秩序井然,干部服务老百姓的质量很高、举措新颖。我觉得,“枫桥经验”对社区治理很管用。回来后,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提炼出了“三个一”社区治理工作法来深耕乡村治理“责任田”,稳妥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让矛盾纠纷在基层一线及时化解。
我们以老百姓关切的民生问题为切入口,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现在高楼的干部成了什么都能干的“万金油”,大到造桥修路,小到宣传牌、垃圾桶制作,全都不在话下。老百姓诉求有人听、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矛盾纠纷有人调,社区自然就和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