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你了解多少?

丹阳日报 2023-10-23 10:40

本报记者 贺丽华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重阳节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又称“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等。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如今重阳节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那么,丹阳人都是怎么过重阳节的呢?为此,记者采访了我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成员吴志阳,听他说说重阳节的那些事儿。

“重阳节,对丹阳人来说,可谓是轻形式、重内涵。”吴志阳说,每年九月九这天,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会对敬老院、福利院及城乡孤寡老人、革命老人进行节日慰问;学校倡导和组织学生与老人共乐;老百姓则尽量回到家中给长辈送重阳糕,陪长辈喝桂花酒、赏菊、戴茱萸花,以尽孝道、享天伦。

此外,吴志阳介绍,过去重阳节还有登高远眺、秋游观景等习俗,但随着社会演变,这些习俗已逐渐被“中秋”“国庆”等国家法定节假日所兼并、消化了。

据介绍,“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为老阳,是阳极数,两个阳极数重在一起,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因此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饮宴祈寿之俗。而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明代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民俗观念中,“九九”与“久久”同音,又因“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含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重阳节也就慢慢有了老人节的含义。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敬老节”。为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发展老龄事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2013年7月1日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重阳节为我国“老年节”。

吴志阳说,重阳节虽然只有一天,但社会中由此形成的尊老敬老的风气影响深远。此外,重阳节关于祭祖、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等多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意义也依旧影响深远。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不是春光,胜似春光。”随着社会主义新风尚的树立和各项爱老助老政策、措施的落实,重阳节这一天,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