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满人团圆,传统习俗中的中秋温情
本报记者 贺丽华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佳节。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以“团圆”为核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间情感。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那么,丹阳人又是怎么过中秋节的呢?
“据说此夜月球距离地球最近,月球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则当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说起中秋,我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成员吴志阳介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元末明初割据浙东的武装首领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
中秋节的传统活动还有祭月、猜谜、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扎灯笼、烧斗香等。其中关于祭月,吴志阳介绍,我国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人们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得切成莲花状。月下,月亮神像得放在朝月亮的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祭拜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要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不管是在家的还是在外地的,都要算在内,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而且大小要一样。”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人们意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如今这一习俗多已简化,更多家庭将其视为一种文化传承,但在城市公园、乡村广场,亲友相聚、吟诗作对的场景依然可见。年轻人则通过社交媒体分享“最美月亮”照片,为传统注入现代活力。
现在丹阳人过中秋,虽然只是形式意义上的延续和传承,但人们对其重视程度仅次于春节,在传统节日中位居第二。“节前半月余,人们便开始送‘中秋包’。‘中秋包’里最不能缺的当然是月饼,其他雷同于春节。‘新亲’送包的内容相对要丰富一些。”吴志阳说,无论身在何处,中秋的团圆饭总是重头戏,“中秋习俗的核心是‘和’,尤其是家庭和睦。在快节奏的今天,这些仪式感提醒我们回归亲情、珍视传统。”
月圆人长聚,习俗代代传。在这个充满温情的节日里,古老的传统正以新的方式,继续书写中华民族的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