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富民强村帮促 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丹阳日报 2022-01-05 09:05

本报记者 茅猛科

“强村富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归宿和落脚点,也是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路径。近年来,我市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通过实施慈善“微改造”、派驻“第一书记”、选派“乡村振兴领航员”等措施,持续开展富民强村帮促行动,加快构建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和经济薄弱村发展长效机制,带领群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夯实基础。

慈善“微改造”提升困难群众幸福指数

“非常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困难群众的关心。”2021年11月下旬,当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对“丹阳市困难群众居住房屋微改造”慈善项目进行验收时,刘平泉紧紧握着工作人员的手说,“我家房子原来一到下雨天就漏水,这下好了,再也不用担心了。”

刘平泉今年66岁,家住司徒镇杏虎村前山头村,是一名五保户。随着父母和妹妹相继去世,刘平泉一直独自蜗居在一间平房内。由于房屋年久失修,一到雨天就会漏水,而且卫生设施也不齐全,只能满足简单的生活需要,居住条件很不好。前期,慈善基层工作人员经过摸排,得知刘平泉家情况后,将其列入2021年的慈善微改造计划,并于11月2日正式进场施工,对破败的屋顶翻新铺瓦、屋内线路重新归整、墙面粉刷出新,并对卫生间进行了改造。经过十多天的改造,破败的房屋改造一新,刘平泉终于不用再受风雨所扰,增添了安全感和幸福感。

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市民政局和慈善总会联合实施了“丹阳市困难群众居住房屋微改造”项目,重点对全市低保家庭、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困难残疾人、重点优抚对象、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贫困家庭进行帮扶。市慈善总会按照分步实施、逐步改造的原则,根据困难群众家庭住房微改造的具体内容,按照每户5000至15000元的资金使用标准予以改造。据了解,2021年,“丹阳市困难群众居住房屋微改造”项目共对28户困难家庭进行了微改造,投入资金近40万元。此外,市慈善总会还与总工会联合对7户困难职工居住房屋进行了微改造。两年来,市慈善总会共对57户困难家庭住房实施了微改造,投入资金近70万元。“今后,我们会继续开展‘丹阳市困难群众居住房屋微改造’项目,切实为困难群众办实事,让他们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市慈善总会副秘书长吴加瑞说。

“第一书记”让经济薄弱村搭上“致富”快车

“小胖,今年葡萄收益咋样啊?”“还不错,多亏了你和村委会的帮忙,现在种的葡萄可谓是供不应求,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了。”2021年12月28日上午11点左右,在访仙镇小胖葡萄专业合作社内,市科技局副局长步坚平正在与合作社负责人孙军义闲聊着。

步坚平是访仙镇双卯村上一任“第一书记”,在去年11月的又一轮选派中,被分到珥陵镇护国村担任“第一书记”。虽然“卸任”了双卯村“第一书记”职务,但他在双卯村的3年多时间里,通过项目帮扶、公益帮扶等措施,为村里集体经济增收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更是与当地村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如今依然会时不时回到双卯,关心当地发展和村民生活。

自担任双卯村“第一书记”以来,步坚平通过走访调查和向上级争取资金,先后协助村里成立了乾隆水芹、丽民蔬菜和小胖葡萄3个专业合作社,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双卯村的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也由5年前的20多万,增加到了2021年的120万。在村两委和步坚平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双茆村以创建美丽乡村为目标,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全面打造美丽双茆,实现了道路硬化、四旁绿化、村庄净化、路灯亮化、宣传标牌时尚化、农田水系标准化、农机作业现代化、文体活动大众化和社会治理网格化。双茆村委会内设综合服务中心、警务室、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等场所,实现了“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困有所济”,全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据了解,2018年,我市从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中择优选派70名优秀党员干部,联合镇江下派的7人,组成“第一书记”队伍,到集体经济薄弱村开展结对帮扶。他们牢记组织重托,扎根在农村一线,抓党建促脱贫、抓班子带队伍、办实事解难题、促发展惠民生,取得了干部受教育、群众享实惠,机关转作风、基层得加强,民生大改善、发展上水平的叠加效应,让经济薄弱村搭上了“致富”快车。

“领航员”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注入更大动力

“如今土地指标相关手续已经批复,下一步就是尽快推进物业厂房项目开工建设。”2021年12月29日上午,在司徒镇吴塘村,“乡村振兴领航员”戈光华正与吴塘村党委书记朱荣良商量村里目前正在推进的一件“大事”。

原来,吴塘村之前也是经济薄弱村,于2017年实现脱贫。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该村利用白鹤电子工业园区的区位优势,借力结对帮扶单位,打算在村标准化厂房北侧新建扶贫物业厂房。“当初我们想得很简单,也自认为很有理,建厂房是为了增加集体收入,带动村民就业致富,是好事当然得尽快做。”朱荣良没有意识到,加急建设的扶贫物业厂房建设项目竟然跳过了“土地报批”等关键手续。

去年,戈光华以“乡村振兴领航员”的身份来到吴塘村,很快就发现了被村里“忽略”的违规问题。“不管做什么事,都应该做到依法办事、依规办事。”戈光华随即与村两委班子成员深入交流,将他们“忽略”的问题提了出来。“之前,我们只想着能做出成绩,增加村级收入,让村民幸福感获得感更强。”朱荣良告诉记者,经过戈光华的分析和提醒,他们立即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随即决定要“立即改正”。随后,戈光华对接协调,村委配合落实,缴纳了土地征用保证金,积极办理土地指标等相关手续。“目前,土地指标等相关手续已经完成,准备春节之后开始物业厂房的建设。”朱荣良表示,物业厂房项目交付使用后,村级经营性收入预计可增加20万元至30万元。

除了纠正吴塘村土地违规,协助村里安全生产检查、人居环境整治、殡葬改革等工作,戈光华还关注着大吴塘水库的开发利用问题。“如果能够利用好大吴塘水库的资源,必定能给周边地区带来更好的发展条件,助力乡村振兴。”戈光华说。

据介绍,2019年开始,我市以破解乡村人才振兴难题为方向,择优选派76名退出领导岗位、尚未退休的干部到农村担任“乡村振兴领航员”,与77名“第一书记”协同互补,着力推动人才向一线集结,带动资源向农村集聚,打造出了乡村振兴“丹阳样本”。他们充分发挥“领航员”懂政策、眼界宽、资源广的优势,推动珥陵镇中仙村高炮广告牌、导墅镇东新村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有序落地,夯实了村级发展基础;深度参与村级治理,协助推进农村基层党建标准化建成率达100%,带头走访群众3000余户,成功调处责任田、宅基地等邻里纠纷230余起,营造了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2021年11月,结合富民强村帮促行动,按照“三个全覆盖”的要求,我市接续向46个经济薄弱村、92个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选派第一书记、乡村振兴领航员,与15名省、镇江第一书记协同互补,实现全村覆盖。同时,按照“1+4”的形式,分别选派1名退出领导岗位的副科级以上干部、4名优秀村(社区)书记和市级机关部门业务骨干,组成4支“乡村振兴‘人才顾问团’”,实行包镇联村,合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