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粽”不同,童眼看端午
图为薛梓晗(右二)和她的同学们在跟着外婆学包粽子。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通讯员 印琼
“一年中的传统节日有很多,比如春节、中秋节、重阳节……不过呀,我最喜欢的还是端午节。”我市正则小学五年级的薛梓晗对端午节情有独钟。
“说到端午节,就不能不提粽子。”薛梓晗不仅爱吃粽子,更爱自己动手包粽子,“粽子是端午节的象征,肉粽口味咸鲜、豆沙粽子甘甜不腻,还有好吃的火腿粽。端午节时,我总会和爸爸妈妈去外婆家,外婆会包各种口味的粽子给我吃,每一种都美味极了。”薛梓晗说,学校现在提倡劳动教育,端午节还没到,她就赶忙去外婆那里学包粽子了。“外婆教我先准备好包粽子的材料,然后把粽叶卷成一个小三角形,再往里边放点糯米,接着把红枣、红豆放进去,最后再用细绳捆住。这样,一个小巧玲珑的粽子就包好了。”薛梓晗说,“我试了试,但总是围拢不住。外婆告诉我,糯米不能放太多,包的时候要用点力气。按照外婆的法子,我又试了一次,终于成功了。”
相比粽子,端午节背后的历史故事也让薛梓晗感兴趣。“老师告诉我,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苦劝沉迷于声色犬马的楚王无果,便忧愤投江自尽。楚国百姓担心屈原的尸体被鱼吃掉,就将糯米包成粽子投入江中。此后,为了怀念这位为人清正的大夫,在每年的这个时候,大家就会用包粽子的方式来怀念他,由此逐渐演化为今天的端午节。”薛梓晗说,“听了这个故事,我很钦佩屈原的爱国情怀,甚至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在薛梓晗看来,疫情期间,许多人坚守在抗疫一线,守护广大群众的健康与安全,他们的心中也充满了爱国之情。
让薛梓晗热爱端午节的原因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们正则小学是学校创办人吕凤子先生当年以屈原的名字命名的(屈原之名为正则,意喻自己一生刚正不阿)。每年端午节的前一天,就是我们正则小学的校庆日。在这一天里,全校同学画粽子、包粽子、吃粽子、斗蛋、游园……各种活动应接不暇,老师、同学会以各种形式庆祝这个节日。”
薛梓晗从老师那里知道,屈原正德、正身、正言、正行是所有“正则人”的榜样。每年端午节前夕,学校都会利用班会、晨会让孩子重温端午节的故事和习俗,传承和发扬正则文化,激发人人参与、爱校荣校的热情,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