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端午 | 包裹在端午节里的丹阳传统文化

丹阳市融媒体中心 2022-06-03 11:51

我的丹阳客户端讯 (记者 溢真 通讯员 国武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诗人许文通《端阳采撷》,让我们穿越到南宋时期江南水乡端午风情画里:空气中飘着粽子香,河面上龙舟赛激战正酣,枕河人家插艾叶饮雄黄用以驱邪,佩戴香囊的小孩骑在父亲的肩上看热闹,此刻,打扮俏丽的小媳妇也成了另一种端午风景。从丹阳地方文献史料可知,端午节俗历来颇为兴盛,在节物、节俗、节信等方面呈现大同小异的特色和内涵。尤其在游乐活动、端午食物、辟瘟习俗等方面,体现出重大节日的性质。

丹阳端午节的五大传统习俗。丹阳民俗专家韩梦庆近日介绍说,“旧时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门上会插菖蒲、艾叶,目的是为了杀菌防病、驱邪除魔;还有不少人坚持着端午祭祖的习俗,为的是纪念屈原,现在很少有人保留这一习俗;我母亲告诉我,她小时候还有龙舟比赛的习俗,从贤桥到尹公桥,敲锣打鼓好不热闹,但到我小时候就好像已经没有了。”韩梦庆说,这三种习俗,现在还能见到的仅有插菖蒲、艾叶这一习俗,且只有少数人家保留,其他两种习俗很少有人保留下来。

除了这三种习俗,以前的端午节还有“五黄”习俗,所谓“五黄”,即为雄黄粉(兑水搅拌洒在公路、阴沟边,并在孩子头上写“王”字,祛除邪气)、蛋黄(包在粽子里)、枇杷黄(端午前后正是枇杷成熟时,黄澄澄的,香甜可口)、黄鳝(黄鳝汤、油炸黄鳝等美食流行于埤城后巷一带)、黄鱼(又名黄花鱼,为有钱人家的美食,平常人家则食用黄鳝)。

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就是包粽子。粽叶留香粽香传情,这种“情”不只是端午习俗的继承,也是一种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这香香糯糯的粽子,粘住亲情,粘住中国传统文化。旧时尽管很多人家穷,但每年端午节来临,粽香就会飘满家家户户。有的人家借来糯米,到老九曲河边采回芦苇叶,也要裹几个粽子给孩子和老人吃。丹阳人裹粽子,一般是以青芦叶或竹箸裹粽子,粽子形状有大脚粽、小脚粽、高脚粽、大斧头粽子和三角落粽等。农村家庭都以白米粽子为多,也有赤豆、花生米、蚕头瓣、红枣,有钱人家还包火腿、鲜肉等粽。民间更有“端午不吃粽,老来无人送”之说。而煮粽子时将鸡蛋、咸鸭蛋一起放入锅中煮,其味更为清香,被称为“千滚蛋”。

端午节这天,家家也备各种菜肴,合家吃粽。旧时商家对店内的朝奉、伙计、徒弟及农村的长工、雇工等,老板都会召集聚会。在一片热情的气氛中,老板会说着一些客气话、奉承话,让做活的人吃得高兴,听得舒服,干起活来出劲卖力。丹阳民间俗语说“一撸一把汗,全靠端午八月半”,这也印证了端午节在大众心中的位置。

韩梦庆说,现在,很多年轻人也会学着包粽子,并在社会公益活动、传统文化教育中传承端午文化,端午节的氛围也就越来越浓了,“端午节是民俗大节,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传统习俗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端午传统文化我们不能忘却,因为端午蕴含了深厚的民族文化。”   

“佩香”防病。香囊具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丹阳民间自古有“佩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的说法。佩香囊是我国的一项端午习俗,因为不少中药的有效成分对多种细菌、病毒和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或杀灭功能,从而起到驱邪避瘟、预防疾病的作用。这种香囊是将芳香开窍的中草药如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等制成药末,装在特制的布袋中,佩戴在胸前、腰际、脐中等处,也可以挂在车里、家里,但是要注意定期更换,以保证药效。